9月4日,巴黎。在一场备受关注的会议上,法国总统马克龙再次抢占头条,高调宣布一个“重大成果”:26个国家承诺将在俄乌停火或签署和平协议后,向乌克兰部署所谓“保障部队”——可以是地面、海上或者空中,但绝对不碰前线,使命是确保乌克兰军队的规模和能力“不受限制”。
听上去像一场盛大的“领袖官宣”,法国仿佛又一次把自己摆在了欧洲舞台的C位。
然而,镜头甚至还没来得及转开,三声冷冷的拒绝扑面而来:德国、西班牙、意大利,欧盟的三大巨头,齐刷刷地表态——我们不派兵。瞬间,法国精心布置的舞台变成了一个尴尬的独角戏。
你甚至能想象出那个场景:马克龙满怀激情地举着麦克风喊“大家跟我来”,台下的盟友们却低头滑手机、交头接耳,连个掌声都懒得送。
所以问题就好玩了——为什么法国总是喜欢第一个冲到聚光灯下,可台下的观众又经常性的无视它?
展开剩余87法兰西“领袖秀”的翻车现场
熟悉法国的人应该都不陌生,这一次的“保障部队”计划,也只是法国这些年来翻车史的又一集而已。
马克龙摆出一副“我来守护欧洲安全”的姿态,结果德国、西班牙、意大利纷纷拒绝,把所谓的“保障部队”活生生演成了“尴尬部队”。雷声大得惊天动地,雨点却小得几乎看不到痕迹。
这种外交戏码,法国已经不是第一次上演了。它总是第一个冲上舞台,高举口号,动作很大,但到关键时刻,剧情往往以滑稽收尾。
就拿对俄外交来说,那幕普京和马克龙隔着4米长桌谈话的场景,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。马克龙当初把自己打造成普京的“对话者”,满世界宣称要让俄罗斯有安全感;可当俄乌战争爆发,他又急急忙忙换上强硬腔调。前后立场反复横跳,结果两边都不讨好,谁也不买账。
军事冒险同样如此。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,法国打头阵发动空袭,推翻了卡扎菲,风头一时无两。可一旦战火熄灭,留下的只是一个彻底失序的利比亚,武装派系横行,难民潮汹涌涌向欧洲。法国本以为能借此赢得领导地位,结果最后只收获了一地鸡毛。
再说它那句喊了好多年的口号——“欧洲战略自主”。这话听着宏伟,仿佛法国要带领欧洲摆脱美国控制,走一条独立的安全之路。可现实是,当俄乌战火逼近东欧家门口的时候,波兰、波罗的海国家第一反应是抱紧北约大腿,呼喊“美军快来”。法国的口号再怎么响亮,也盖不过东欧人民心底的恐惧。所谓“自主梦”,一次次碎在了现实里。
而在更大范围的全球博弈里,法国的遭遇就更显狼狈。
AUKUS潜艇事件至今仍是外交圈的笑柄:法国眼看着与澳大利亚签好的价值数百亿欧元的潜艇大单,被美、英、澳三国(AUKUS联盟)暗中策划并公然撬走。巴黎不仅被蒙在鼓里,最后还是看新闻才知道。气急败坏地召回大使抗议,但闹了一圈后,却发现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反击手段。这不仅是利益上的巨大损失,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外交羞辱,让法国的大国颜面荡然无存。
更尴尬的是,法国引以为傲的“传统势力范围”非洲,如今也在快速崩塌。萨赫勒地区对法国的反感情绪不断升温,从马里到尼日尔,法国驻军被一国又一国地赶出去。法国曾经自诩的“非洲宪兵”角色彻底破产,留下的只有被驱逐的身影和一片愤怒的民意。
这一连串的场景放在一起,简直像是一部系列剧:法国每次都抢在最前面抢戏,结果剧情总是崩盘。它很擅长制造开场的声势,却很少撑得住收场的音量。所谓的“领袖秀”,从外交到军事,从欧洲到全球,从前院到后院,几乎无一例外,都成了自说自话的尴尬演出。
02自身难保,何以号令天下?
法国的问题,从来不只是外交舞台上被人冷落,更根本的症结在于:自家屋子天天冒烟,自己都顾不过来,却还总想着去指挥别人。
还记得那场震惊世界的“黄背心”运动吗?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火光冲天,警车被掀翻,抗议者戴着荧光背心把整个国家拖进瘫痪。那画面让外界看得目瞪口呆:一个在全球舞台上大谈“欧洲未来”的总统,转头却连自家街头的怒火都扑不灭。所谓的“战略远见”,在一片硝烟弥漫的示威中,显得格外苍白。
等到黄背心的烈火还没完全熄灭,马克龙又主动挑起了养老金改革。表面上说这是为了财政可持续,实际上却把整个社会的裂痕撕得更深。议会争吵不休,工会大罢工,街头抗议此起彼伏。一个连自己国内的基本共识都难以凝聚的国家,凭什么指望能去领导那个充满分歧、比法国还复杂十倍的欧盟?
外部领导力往往源自内部稳定性,而法国的经济根基又恰恰动摇得厉害。
德国之所以能在欧盟里有底气,不光是因为它谨慎务实,更因为它有真金白银。无论是债务危机还是能源危机,德国总能掏出“钞票”把大家拉到桌子上。法国呢?背着高福利的沉重包袱,债务不断膨胀,制造业竞争力节节下滑。它想当大哥,可手里既没钱请客,也没筹码做东。想象一下,一个总爱抢话筒的人,却连买单的能力都没有,这场子还能带得动吗?
归根结底,法国最大的矛盾就在于:它的舞台感很强,台词背得也溜,但后台那一堆乱七八糟的火情,早就让观众心里没了底气。
在既没有稳定的内部,也没有强大经济做支撑的情况下,所谓“欧洲领袖”的形象,充其量也就不过是一道虚幻的聚光灯而已。
03默克尔与马克龙
如果说欧洲是一个合唱团,那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就是那个不抢风头、但总能稳稳拿住低音的歌手。她话不多,但每次开口都带着分量。
欧债危机时,她掏出德国的钱袋子稳住市场;难民危机时,她用一句“Wir schaffen das(我们能做到)”安抚社会;对俄能源依赖的问题,她宁愿冒着争议,也要先稳住德国的经济根基。默克尔的风格就是典型的“工程师”:沉默寡言,不打手势,不玩噱头,但每一次选择都落在了硬邦邦的现实上。
反观马克龙,原本以为默克尔隐退后,他能接棒掌舵欧洲方向。可事实证明,他更像一个舞台中央的“演说家”。出场必有亮眼台词,讲话总要加点哲学意味,仿佛欧洲的未来就握在自己口中。可问题是,华丽的辞藻和空泛的愿景,碰上欧盟这个复杂的多国拼盘,往往只剩下自说自话的孤独。高调宣布、理想化愿景,结果就是跟随者寥寥,掌声零星。
一个是埋头干活的工程师,一个是沉迷舞台的演说家。欧盟不是文学沙龙,而是一个被债务、能源、安全现实捆绑的庞大机器。在这种场子里,最终赢得信任的,还得是那张写满计算数据的图纸,而不是浪漫的宣言。
04心比天高,命比纸薄的根源
坦白说,法国的尴尬,不是一两次外交事故能解释的,而是深埋在它的国家逻辑里。
首先是硬实力的不足。法国的GDP在欧盟里不算小,但无论经济规模还是军事实力,都已经不具备“压群雄”的底气。要想当老大,得有真刀真枪的实力支撑,而不是靠喊口号。
其次是战略方向的错位。法国始终沉浸在戴高乐时代的旧梦里,想象自己是可以“独立于美苏之外”的第三极力量。但21世纪的现实是,欧洲在安全上对美国依赖更深,东欧国家更是把北约视为唯一救命稻草。法国的“战略自主”梦想,在这种格局下无异于自言自语。
再者是方式上的失分。法国确实擅长提出愿景,擅长在峰会上打动人心,但真正需要艰苦协调、耐心磨合时,它往往缺乏耐力。久而久之,“法国式领导”就被等同于“法国式发言”——听听就好,不必当真。
最后是内部的乱麻。黄背心、罢工、养老金改革……这些年法国社会的撕裂让人触目惊心。一个连内部都摇摇欲坠的国家,说什么“欧洲领袖”,自然让人心里打问号。谁都清楚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,没有稳固的内部,就没有可信的外部。
法国的问题,说得更直白一些,就是心比天高,命比纸薄。它渴望领导,却缺乏支撑;它梦想独立,却无法摆脱依赖;它想做合唱团的指挥,却常常连自己队伍的节拍都跟不上。
总而言之,那支被宣告得轰轰烈烈的“26国保障部队”,大概率会像“欧洲军”“战略自主”一样,最后停留在巴黎沙龙的红酒杯里,成为外交圈里新一季的谈资。文件、声明、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上的东西可能一个都不会少,但真要落实到地面、海上、空中?恐怕只会是一阵喧嚣之后的空荡。
说到底,法国的“领袖梦”,究竟是欧盟的现实需求,还是它自己的一场宏大自我安慰?这个问题,恐怕连马克龙本人都很难回答。
因为在欧洲的大剧场里,法国总是第一个冲上舞台,挥着手喊:“看我!看我!”可惜台下的观众,往往只是默默低头,还顺带翻了个白眼。
发布于:广东省灵菲配资-正规杠杆炒股平台-配资知识网站-股票配资网站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