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1694字 阅读3分钟
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高血压不是老年人的“专利”,如今50岁以下患病的人群越来越多。很多人以为吃药就够了,其实生活方式的调整,才是长期控压的关键。
不少中医专家指出,想要降血压,靠药物远远不够,“治未病”才是中医调养的核心理念。今天就带大家了解:中医如何调理高血压?坚持做好这5件事,血压真能稳下来。
一、别急着吃药,中医先调气血
高血压不是“血压高”这么简单,它的根源可能在肝、肾、脾三脏。中医认为,高血压多因肝阳上亢、肝肾阴虚、痰湿内阻等导致气血失调。
比如肝火旺盛的人,常常情绪急躁,头痛目眩;而肾阴虚者,容易出现腰膝酸软、耳鸣心悸。
中医讲求辨证施治,不同体质的高血压患者调养方式是不同的。但总体来看,调畅气血、平衡阴阳,是降低血压的根本。
二、每天做对这5件事,血压悄悄降下来
1. 早起一杯温水,疏通气血
高血压的人,血管“弹性差”,早晨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。中医讲“气血流畅,百病不生”,清晨一杯温水可以帮助唤醒血管,减少血液黏稠度。
注意:不是冰水,也不是蜂蜜水,而是40℃左右的白开水,空腹饮用300毫升即可。
2. 饭后走一走,脾胃不受累
中医说“脾为气血生化之源”,脾虚则气血亏,血压也容易波动。饭后静坐不动,容易生湿生痰,加重血压负担。
建议饭后半小时散步15~30分钟,动作缓慢但有节奏,以微微出汗为宜。每天坚持,不仅降压,还能帮助消化、改善睡眠。
3. 少怒多笑,养肝就是养血管
“肝主疏泄,喜条达而恶抑郁。”肝气郁结会导致血压突然升高,甚至引发头痛、头晕、情绪失控。
临床发现,情绪波动大的人血压更不稳定。中医强调“心静自然凉”,保持平和心态,是调理高血压的基础。
可以尝试每天练习深呼吸、冥想或静坐五分钟,帮助情绪稳定,调节肝气。
4. 每天按一按,疏通经络效果好
中医认为,穴位疏通能调节五脏六腑、平稳血压。推荐几个常按的降压穴位:
太冲穴(足背第一、二趾骨结合处):疏肝解郁,降压第一要穴。
合谷穴(手背虎口处):调节气血,缓解头痛头晕。
内关穴(手腕上三指处):宁心安神,缓解心悸、胸闷。
每天早晚各按压3~5分钟,配合深呼吸,长期坚持,血压明显改善。
5. 食疗调养,三分靠吃七分靠养
中医食疗不等于乱吃补品。高血压人群更应注重“平补”,避免大补伤身。
推荐几种高血压人群常吃的中药食材:
决明子:清肝明目、降压降脂,可泡茶饮。
菊花:疏风清热,尤其适合肝火旺的人。
山楂:活血化瘀、助消化,适合饭后泡水喝。
芹菜:平肝、利水、降压,常入菜肴中。
但要注意,中药食材也需辨证使用,最好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食用。
三、降压不能靠“忍”,早控制才长寿
很多人误以为血压高但没有症状就不用管,结果等到中风、心梗才后悔莫及。
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: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超过2.7亿,控制率却不到30%。
更危险的是,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、心衰、肾衰的第一元凶。中医讲“无病先防”,就是提醒大家不要等出事才治疗。
中医调理是慢功夫,但能从源头改善体质。与其临时抱佛脚,不如从现在开始,认真调养。
四、药物控制+中医调理,双管齐下效果好
需要强调的是:中医调理是辅助手段,并不能完全替代降压药物!
如果已经确诊高血压,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服药,同时配合中医的生活方式干预,才能更安全、持久地稳住血压。
目前,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》也明确指出,综合干预策略包括药物治疗、生活方式改善及心理调节。中医调养正是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五、降压不是一阵子,而是一辈子
血压不稳,健康就难稳。调血压,不是靠一招见效,而是靠长期坚持、细水长流的生活方式改变。
今天开始,给自己养成这5个好习惯,哪怕只做到一半,你的血压也会慢慢回到正常轨道。
别等血压高到“出事”,才想着降压。现在开始,就不晚!
参考资料:
[1]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.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》.
[2] 《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》. 中医杂志, 2024年第65卷第3期.
[3] 健康时报.《高血压不吃药可不可以?专家这样说》. 2024-09-12.
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!有你在,我们会更好!
灵菲配资-正规杠杆炒股平台-配资知识网站-股票配资网站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